2005年上映的《亮剑》应该算是最优秀的抗战剧之一了,当年它火爆荧幕,平均收视率达11.42,十年后的重播还能偶尔挤进收视榜前五,这足以说明一部好的作品,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。
没有“手撕鬼子”“棉被挡子弹”等雷人的剧情,《亮剑》幕后的故事,却也跟正剧一样有趣!
1、演员接戏的理由
饰演
在导演陈健的坚持下,张光北看完了剧本觉得热血沸腾,赶紧打电话问何政军 (饰
童蕾 则没想太多,当时她只是初出茅庐的青年女演员,但没想到剧组这么简陋。张光北后来还调侃说:“越是这样越好,因为剧中没有女的,所以有个女性角色就特别突出!”
2、剧组虽穷,但钱没少赚
在拍摄《亮剑》的时候,导演为了节约经费,直接放弃了后期制作的部分。整部戏只有2台摄像机,还是跟别人租的。
04年的时候摄影设备的租金相当贵,所以这两台摄像机从早工作到晚,有时候天气太冷,电池甚至都冻得无法工作。
为了减少开支,这部30集的电视剧4个月就拍完了,平均4天就完成1集。
经过了如此的省吃俭用,剧组最后仅花了900多万。
这个价格放到现在是什么概念呢?
剧中饰演八路军独立团政委赵刚妻子的孙俪 ,在最近的热播剧《安家》中,被“降薪”后的她所得片酬是1620万元。
最后,由于该剧人物塑造真实饱满、剧情引人入胜,央视决定以每集65万的价格买下了这部剧的首播权,这也是对《亮剑》全体演职人员最大的认可。
3、真硬汉
李幼斌 不仅在剧中饰演硬汉男主
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中,发了高烧的李幼斌穿着三件棉衣还冻得直哆嗦,但看到剧组人员已准备到位,不想耽误进程的他为了让自己暖和起来,硬是直接灌了半瓶二锅头。
全剧中重拍次数最多的一场戏,也是在李云龙发高烧的时候。
由于重病在身,李云龙实在没有力气喊出那句撕心裂肺的“开炮”,导致这一段连续拍了好几天才通过,却也最终成为了全剧最经典的场景之一。
4、“口吐芬芳”的男主
在传统的抗战剧中,抗战英雄往往英勇谦虚、乐于奉献、任劳任怨,完美到几乎没什么缺点。
在《亮剑》中,男主李云龙却不是个“完人”,在他优秀品质的另一面还有着非常多的缺点,比如有次他为了夺回新婚妻子,不经任何请示便调集部队攻打县城,使整个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。
出身贫苦的李云龙,没有受过什么正经教育,“口吐芬芳”也成了这个人物的标志。
据不完全统计,我们的李团长在剧中一共“口吐芬芳”900多次,平均每集会有30句爆粗口。
5、条件艰苦
当年的《亮剑》剧组,不仅没钱,拍摄环境也相当恶劣。
有一场戏是要拍李云龙请客吃饭,那是零下十几度的张家口的冬天,剧组刚刚做出来的菜,端上桌没几分钟就冻上了,无奈做好的热汤热菜成了展示品,大家只能用吃花生和大枣代替。
6、看不惯就自己写剧本
《亮剑》的原著作者都梁少年参军,曾服役于坦克部队,对部队生活十分熟悉。那时候他看不惯当时的抗战剧,跟朋友吐槽说:“那都是些什么玩意儿”。
朋友回怼道:“你有本事你写一个出来我们看看啊。”
朋友只是开玩笑的一句话,但都梁却走了心,真把自己关起来完成了个人首部长篇小说《亮剑》,并顺利签约出版社,还拍成了电视剧,但其实该剧只改变了原小说的前1/3的内容。
7、好剧最耐看
李幼斌在接受采访时称,他们当时有想到观众应该会喜欢这部戏,但没想到这么火,光是重庆台就重播了48遍。
根据CSM媒介研究数据表明,2007年以来《亮剑》在上星频道的播出次数达到了339次,这时仅次于《西游记》和《雪豹》的成绩。每年大大小小的卫视都会选择重播一次,观众们更是看了一遍又一遍还直呼过瘾。
8、“淘气”的魏和尚
李云龙有一名武艺高超的警卫员
魏大勇这个角色的人设是在少林寺出家学过武术,但其实他的扮演者张桐 却是个武术门外汉。
为了能出演这个角色,张桐在面试时假装自己会武术,还自信满满地在导演面前瞎比划了两下,而导演也真相信了,于是选择了这个年轻的演员,不过后来张桐的年轻,却差点儿“害死”李幼斌。
有一场戏是李云龙病倒,魏大勇背着他下山。当时来了一些记者来探班,从没有过这样体验的张桐想借机表现一下自己,导演喊停了他还继续跑。但山路哪儿有那么容易,一不小心张桐踩到了一块冰,背上的李幼斌直接“弹射”出去,差点儿摔下山谷,把全剧组的人吓了一跳。
9、父子奇妙的缘分
何政军在剧中饰演八路军129师政委赵刚。
一开始他并没有告诉父亲自己接演了这个角色,直到某天跟父亲通电话才知道,原来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在129师战斗过,而且他拍戏时所在的山西太谷县的一个院子,也曾是父亲抗战时住过的地方。
父子都有这等的缘分,怪不得看到赵刚就有种一身正气的感觉。
说了这么多,是不是让你又想重看一遍了呢?